来源:m.cdqmw.net作者:瓷都小编3时间:2012-04-14 19:23
中国的八仙是最受人欢迎的神仙群体之一,八仙传说可与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中国四大传说”相媲美,如今借助现代影视和工艺造型的传播,八仙故事更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八仙的产生与定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八仙”一词,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牟融《理惑论》说:“王乔、赤松、八仙之篆神书百七十卷。”但此“八仙”并无实指,似乎是泛指列仙。又有所谓“淮南八仙”,是指汉淮南王刘安的八个门客,即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世称“八公”。他们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淝水之战时,“草木皆兵”的八公山,就是因八公和刘安曾登此山而得名。魏晋以来,《神仙传》、《录异记》等道家著作因为刘安等人喜好方术,于是附会八公为“八仙”,当然他们皆非仙人。
晋代还有“蜀中八仙”,指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晋人谯季所著的《蜀纪》称八人均在蜀得道成仙。
唐代也有“八仙”,为“酒中八仙”,即李白、贺知章、李适之、崔宗之、李进、苏晋、张旭、焦遂,八人都喜好饮酒赋诗,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一诗传诵此事。
今天人们熟知的道教八仙,是指李铁拐、钟离汉、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他们的传说故事先后见于唐宋文人的记载,但把他们凑成一个班子是在元朝,而且班子的人选也不是一下就定好的。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就没有何仙姑,而多了个徐神翁。元代杂剧作家岳伯川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中,何仙姑还是没有出现,却多了个张四郎。明代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中的八仙,缺少张果老、何仙姑,却多了风僧寿、玄虚子。明代的《列仙全传》又用刘海蟾顶替了张果老。一直到明代吴元泰写了《八仙出处东游记》,才确定了以上八位,并沿用至今。八仙的最终确定显示了民间造神的随意性。八仙的次序并不固定,孰先孰后,可以随便定,因为他们得道的先后和传承关系全是传说,而且各种传说也很不一致。
八仙这一组神的组合并不因他们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显得不伦不类,相反,倒使人觉得合情合理,十分圆满。每逢迎神赛会和祝福拜寿,八仙必是不可缺少的角色,直到今天,北京白云观春节民俗庙会中,还有巨大的八仙卡通人在庙前欢迎络绎不绝的游客,中国的各路神仙多达数百,为何独八仙如此风光?
这不能不说八仙迎合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需要,满足了全民喜庆娱乐的需要。八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文庄粗野……社会各色人等,均可找到自己亲近的“知音”。何仙姑最终取代了徐神翁和张四郎,为女性在八仙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可说明这一问题。
八仙形象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与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一些神仙大不相同,他们本身就是一台热闹好看的戏。明人王世贞在《题八仙像后》一文中指出:“以是八公者,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为各据一端滑稽观耶?”由此我们可看出八仙在民间大出风头,极受欢迎的原因了。
“八仙过海”传说的流传,更使他们名声大噪。
元末明初时无名氏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最早表现了这个传说:蓬莱仙岛牡丹盛开,白云仙长宴请八仙和五圣——齐天、通天、搅海、翻江、移山,观赏牡丹。宴罢回程,吕洞宾等各拿出自己的宝贝,大显神通,渡越东海。东海龙王之子摩揭、龙毒抢了蓝采和的玉板,并把他拉下海去。另七仙大怒,双方展开一场厮杀,八仙斩了摩揭,伤了龙毒。四海龙王一齐来参战,打不过八仙,于是求救于水、天、地三官。五圣赶来帮助八仙,八仙大获全胜。如来佛释伽牟尼出面,将八仙、四海龙王、三官、五圣请到灵山,让他们和解消仇。
《东游记》的第四十六回至第五十六回即写八仙过海闹龙宫之事,情节大体相同。“八仙过海”肯定了八仙的^造**行动,赞扬了他们超群的本领和团结精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为富有积极意义、人们常爱使用的俗语。
由于八仙闹海事,旧时渔民还有一种禁忌:凡驶船出海,船上决不能坐七男一女,否则就会在海里出事。大概怕引起龙王爷的误会,以为来了“新八仙”,便要大打一场,这七男一女怎能抵挡得了?还有的说,这一女就成了“何仙姑”,龙王爷或龙太子就会来抢亲。有的地区,甚至禁止妇女下海,说什么“妇女乘船船要翻,妇女下海海要荒”。这一迷信陋习,还流传到日本沿海地区,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的人认为梦见女人下船,是很不吉利的事。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