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cdqmw.net作者:cdqmw.net时间:2015-05-14 10:47
妈祖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精英之一,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任何著作,也谈不上什么思想体系,但妈祖的精神却潜移默化的引导着中国人民从本国大陆走向海洋、通往世界,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自古流传至今有关妈祖的传说故事自然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种“引导”与“发扬”的载体。
妈祖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精英之一,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任何著作,也谈不上什么思想体系,但妈祖的精神却潜移默化的引导着中国人民从本国大陆走向海洋、通往世界,把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团结友爱、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自古流传至今有关妈祖的传说故事自然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种“引导”与“发扬”的载体。妈祖故事的应运而生,是要人们相信,只要虔诚的信奉妈祖,就能化解和宣泄平素生活中的不如意以及在海上所面临的那种真切的恐惧。故事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于所发生的文化,与文化生活的其他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随着文化的发展变迁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历史。这种文化影响并改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
(一)妈祖故事的产生
根据《敕封天后志》和《天妃显圣录》等书记载,妈祖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相传妈祖诞生在湄洲岛,妈祖父亲林惟悫(讳愿),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惟悫年四十多岁时,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担忧一子难保传宗接代,所以经常焚香祷告,想再生一个儿子。惟悫夫妇的虔诚感动了南海观音,一天晚上,观音托梦给王氏并对王氏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不久王氏便怀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时,西北处一道红光射入屋中,并伴有隆鸣之声,妈祖降生了。因为妈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妈祖生得奇异,因此十分疼爱。妈祖从出生到满月,一声不哭,所以,其父母给她取名林默。史书中所记载的关于“妈祖诞降”的故事为妈祖故事的产生提供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是妈祖故事产生的核心要素。
就年代而言,妈祖所处的宋朝,中国的航海局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海事活动、航海业开始兴盛,在福建莆田沿海一带,尤其是湄洲湾设有重要的海防要地和贸易港口。此时的海上贸易、渔业日渐发达,货物北运、出口不断增多,对外交往活动频繁,全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移民大举南下,南方沿海的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很快的成为了当时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到了元朝,南方的农业经济迅猛发展,而北方的粮食产量恰恰又无法满足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南粮北调”迫在眉睫。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够发达,海事活动情况的变化多端经常导致发生海难,面对海上的不测风云,人们追求平安的心理要求变为了迫切愿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拜神的国家,受祈求神灵保佑心理的驱使,按中国阴阳学说,“水神”应为女性才合适,加上妈祖生平事迹和传说在当地的影响,“妈祖故事”作为一种独特形态的历史文化应运而生,这是人们在同大自然与命运进行的搏斗中所形成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的产物。此后,关于妈祖海上显灵、救人于危急之中的传说故事,不论是有史书可考的,还是民间口碑流传的,都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一直流传至今。
(二)妈祖信仰的宗教属性
所谓宗教,英国学者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一书中曾经做过这样的阐释:“宗教是对被认为能够知道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的力量的迎合和抚慰。”这种超人的力量是有意识且具有人格的。人们可以通过说服、乞求、诱使这种超人的力量按照人们的想法去控制大自然和人生的进程。“宗教就是由最初的神灵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简单愚笨的头脑是无法去认识纷繁多变的自然现象的,更谈不上去驾驭大自然为已所用,因此,人们将自己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希望寄托于神灵,这就是最初的神灵崇拜。当人们对神灵的企求与现实发生的事情相吻合时,较之以往而言的神灵形象在人们的心中便会更加的伟岸和无所不能,而人们自然也会更加虔诚的去信奉神灵。
妈祖是中国旧时传说中的航海保护女神,她来自于民间,成神于民间。在人类无法征服海洋的年代里,在频繁的海难面前,对于妈祖的信仰崇拜成为了人们对抗大自然的坚强精神后盾。林默在成神以前,原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一民间女子,她从一出生便殊于常人,虽然在外表上与普通女孩一般无二,但是林默具有着非凡的特异功能,尤其是可以帮助在海上作业时陷入危险的人们平安的度过危险。北宋雍熙四年,妈祖为了救助海上遇难的船只,不幸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享年27岁(一说法28岁)。家乡的人们感念林默生前的功德,无法接受妈祖牺牲的事实,于是,“湄屿飞升”的故事诞生了。故事中相传妈祖时年二十八岁,重阳节的前一天,对家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家人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香诵经之后,告别诸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湄峰顶上浓云重重,妈祖化作一道白光冲入天空,乘风而去。此后妈祖经常显灵显圣,护国佑民,救人危难,当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供奉。据传福建祖庙后的摩崖“升天古迹”处就是妈祖飞天的地方。由此可见,在人们心中,妈祖林默是具有人格且有意识的一个神祗。人们相信,妈祖是航海的保护神,她具有强大的超自然力量,可以操纵驾驭海洋的潮落潮起。人类通过对妈祖虔诚的信奉和崇拜,可以求得四海安澜。这便具有了宗教的最基本要素:一个具有人格且有意识的神祗和人们的顶礼膜拜。至于妈祖究竟隶属于中国哪个正统教派,从古至今争论纷纭:传说中,妈祖成神前乃福建湄洲一女巫;关于妈祖出生的故事,本文在第一部分已经做了详细的阐述,从故事的内容来看,妈祖的诞降似乎应该归功于南海观世音菩萨(佛教)的一粒小药丸;但在“窥井得符”的故事中,妈祖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神力似乎又应该归功于道教一班神仙的“神符”;而妈祖的故事中又不乏有反映儒家孝道和仁道的内容。因此,妈祖信仰中包含着包括佛、道、儒等正统宗教在内的某些因素。事实上妈祖的崇拜最初形成于民间,毫无官方背景,况且,妈祖信仰的传播虽后来也借助朝廷的力量,但主流还是靠民间大众口头相传的。因此,妈祖信仰是似佛非佛,似道非道,似儒非儒,似巫非巫,自成一派的在民间广泛流传,是一种相对于佛、道、儒三种正统宗教而言的民间大众的宗教,也就是一种民俗宗教。
(三)妈祖文化的大众性
妈祖扶危济贫、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妈祖文化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人们通过对妈祖的顶礼膜拜,寄托了人类想要驾驭大自然的美好愿望。妈祖文化从一开始便是一种大众的民间文化。
妈祖文化的大众性首先要从“妈祖”两字的含义上来分析,一方面,“妈祖”的本意并不是神名,而是闽人女子在娘家的称谓,相当于北方“姑娘”、“姑奶奶”等亲称。另一方面,妈祖又名“林默娘”,“娘妈”是莆田当地对妈祖最熟悉也是最亲昵的称呼,“娘妈”之称的由来是与莆田一民间称呼习惯相联系的。莆田民间对男女亲昵的称呼习惯只称人名的末字,一般都不直呼其姓名,而对长辈妇女的敬称、尊称,又往往在人名的末字后加一“妈”字。由此可见,人们用诸如“妈祖”、“娘妈”这样的亲切称谓来称呼海神,体现了“妈祖”是源于人民大众中间的。
其次,妈祖是受民众爱戴并推崇出来的救苦救难的海上圣女,她更贴近百姓。妈祖秉性聪颖,平素乐善好施,矢志不嫁,专心致力于公益事业,精于医理,为人治病消灾,热心助人,常为乡亲排忧解难。自幼与父兄来往于海上,熟悉水性,善观天文气象,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拯救遇难舟楫,教人趋吉避凶,被人称为“神姑”。据《陔余丛考》记载“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这足以证明妈祖的亲和程度及其大众化。此外,史书中有关妈祖护航的传说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天妃显圣录》中记载,相传妈祖在世时,湄洲屿西边有个出入湄洲的要冲叫门夹(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风袭击触礁,海水涌进船舱,即将沉没,村民见狂风巨浪,不敢前去营救。在这紧急时刻,妈祖信手在脚下找了几根小草,扔进大海,小草变成一排大杉划到并附在即将沉没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没,船中人免难。明人笔记《琅琊代醉编》中记载:相传在明代洪武初(约公元1380年前后),“海运风作,飘泊粮米数千石于落祭,万人号泣待死,大叫‘天妃,,则风回舟转,遂济直沽。”类似这样的有关妈祖海上显圣、救人于危急之中的故事真是不胜枚举,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故事内容的可信度,但究其产生并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原因来看,在海上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把征服大自然的希望寄托于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妈祖,希望这种超人的力量可以转化为无穷无尽的鼓舞力量,支撑着人们从事危机四伏的海上劳动。人们相信,作为“海神”的妈祖时时刻刻都会守卫在靠海为生的人们的身边,不论贫富与否,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人们在海上陷入危难,妈祖就会出现,就会为人们降灾解祸。这进一步体现了妈祖文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可以满足历史长河中不同身份,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人们的需要。
再次,妈祖与神州版图上的许多地名息息相关,又成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丰碑。传说香港的香炉峰是由于妈祖庙的香炉传入港内而得名。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上岸,强行租占澳门。葡人初登澳门时,不知道该地叫“蚝境”(或壕境),只知道有座妈祖庙——当地人称妈阁,故而以庙称呼该地为“妈阁”,英语“MACAU”即“妈阁”的音译。“妈祖”历经几朝几代的洗礼,时至今日,“妈祖文化”已经成为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凝聚着无数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妈祖作为海峡两岸的和平使者,大大激发了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天妃显圣录》中记载传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东渡攻打澎湖,军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战,个个英勇向前,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湾。后来清兵强攻澎湖七昼夜,并统一台湾。当时清兵出战攻澎之日,妈祖派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助战,即妈祖“澎湖助战”的故事。施琅是台湾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妈祖是海峡两岸的共同信仰。澎湖一战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而施琅却完全归功于妈祖的天兵神助,宣扬其神异,当时妈祖信仰的大众普及化可见一般。
南宋以后,社会生产和生活都与海洋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到了元朝,出于大规模海上漕运的需要,朝廷采用政治手段加强了对林默的神化。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相传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朝派给事中路允迪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其中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于是,路允迪上奏朝廷,锡庙额曰顺济。这是官方首次对妈祖的褒封。此后有关妈祖显灵救难的故事层出不穷。至清代的七百余年间,朝廷先后褒封林默多达四十余次,从宋代的“夫人”、“妃”,到元代的“天妃”,清代的“天后”,封号逐步升级,其职能范围也越来越广。祭礼也由民间祭祀升为官方祭祀,并载入国家祀典。对于妈祖的信仰也突破了福建莆田的区域限制,开始向祖国南北沿海、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传播。
(四)妈祖信仰的社会功能
1、稳定社会
妈祖本为湄州屿一女巫,因生前多救人于海难中,死后被人奉为海上神灵。林默生母王氏,在诸多的史籍中记载一致,但父亲林氏名则颇有争议,一曰都巡检林惟悫,如明《天妃显圣录》、清《天上圣母源流因果》等;一曰都巡检林孚,如元倪中《天妃庙记》等。这是因为统治者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为了提高人们对神灵的尊崇和增加林氏宗族的荣耀,才称其为官宦之女。林默究竟是谁的女儿,现在大概已无信史可考,也许这本来就是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统治需要趋意附会上的。妈祖名字称“默”或“默娘”,是明清以后才出现的,明末僧昭乘《天妃显圣录》云:妈祖“自始生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命名曰默。”妈祖出现于宋代,而名字却是在明清以后才出现的,更能说明,由于妈祖的神灵化符合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有利于稳定社会,因此官方一手炮制出妈祖的生平,极力宣扬妈祖的神力,最后使妈祖这一神祗形象无所不能。
妈祖的神职范围也随着统治阶级的要求以及人民大众的心理需要不断的扩大。妈祖原来仅仅是护卫海上作业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又成为了人们祈祷多子多孙,去病降灾的女神。
2、推崇孝道
妈祖是至孝的典型。《台湾县志》中记其生平事迹云:“八岁就塾读书,辄解奥义。喜焚香礼佛。十三岁,得道典秘法。年十六,观井得符,能布席海上济人。雍熙四年丁亥(987)九月九日升化(或云二月十九日),年二十有八。是后常衣朱衣,乘云游岛屿间。里人祠之,有祷辄应。宣和间赐顺济庙号,自是屡征灵迹。”书中描绘妈祖自幼天赋异秉,具有非凡的特异功能。《三教搜神大全》四卷中所记妈祖神异事迹尤为突出。该书其中记述一段她瞑目出神,救助其兄弟于千里之外的海难异迹,曰:妈祖“(天妃)兄弟四人业商,往来海岛间。忽一日,妃手足若有所失,瞑目移时,父母以为暴风疾(癫痫病),急呼之。妃醒而悔曰:‘何不使我保全兄弟无恙乎!’父母不解其意,亦不之问。及兄弟赢胜而归,哭言前三日,飓风大作,巨浪接天,弟兄各异船,其长兄船飘没水中耳。且各言当风作之时,见一女子牵五两而行,渡波涛若平地。父母知妃向之瞑目乃出元神救弟也。其长兄不得救者,以其呼之疾而神不及护也。懊恨无已。”这则故事尤为深刻的解释了妈祖之所以深受靠海为生的人们的敬重和爱戴,视之为航海保护神,不仅因为妈祖生前具有超凡的特异功能,可以靖波护航,更是因为妈祖救父救兄的这种精神令人感叹。此外,史书中记载的“机上救亲”的故事也是反映了妈祖是至亲至孝的典型。这些反映妈祖孝道的故事影响着无数的信众,对培养尊老敬老、扶助幼小的社会公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博大慈爱情怀
妈祖是所有善良伟大女性的化身。在信众心目中,林默拥有着尽善尽美的形象和博大慈爱的情怀,她的精神包含着真善美的道德内涵,因为妈祖的信徒们虔诚的信奉着妈祖,这种道德内涵自然会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表现在众多的妈祖庙都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了大量的社会福利工作。古往今来,史书中所记载的有关妈祖行善救人的故事正是寄托了人们对刻画如此一位完美善良女性的愿望,慰藉了人们的心理。据史书记载: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风,帆船差一点覆没,急忙呼神女搭救,喊声刚刚结束,犬海突然风平浪静起来,洪氏躲过了灭顶之灾。妈祖博大慈爱的情怀鼓舞感染着每一个海上劳动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上作业的人们信奉妈祖是为他们靖波护航的保护神,祈祷着能在浩瀚的大海上若履通衢。
4、除强扶弱的精神
在妈祖信徒的心目中,妈祖不仅仅是一个海神而已,她的神职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只是为海上工作的人们靖波护航,妈祖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万能女神,从某种程度上讲,凡是“衙门”管不着的事妈祖都能管。人们之所以那么信任妈祖,是因为妈祖除强扶弱的精神支持着他们。据《天后志》中记载,相传在妈祖二十三岁时,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为顺风耳,一为千里眼。二神经常出没贻害百姓。百姓祈求妈祖惩治二神。为了降服二神,妈祖与村女们一起上山劳动,这样,一直过十多天,二神终于出现了,当二神将近时,妈祖大声呵斥,二神见妈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妈祖拂动手中丝帕,顿时狂风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视,妈祖用激将法激二神丢下铁斧,丢下铁斧之后二神再也收不起铁斧,于是认输谢罪而去。两年后,二神海上再次作祟,十分厉害,妈祖用神咒呼风飞石使二神无处躲避,二神服输,愿为妈祖效力,于是妈祖收二神为将。这则“降伏二神”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妈祖不畏强暴,除强扶弱的精神。人们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畏艰险,不断的向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做斗争,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状态。
5、扶危济困、护国庇民的情操
据《天妃显圣录》中记载,道光六年(1826年),江南有一只千余艘的漕运船队,一日船队抵达黑洋,遭到风暴,得到妈祖神灵护助,整个船队二三万人安然无恙。故事中所反映的妈祖之所以到处救苦救难,其目的就在于让人们可以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在历史上曾一度把妈祖视为观音菩萨,可见妈祖的仁爱精神深入人心。妈祖的信众们在这种扶危济困、护国庇民情操的指引下,逐渐滋长了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
6、维护和平的大使
妈祖故事中不乏妈祖维护海峡两岸和平的故事。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据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中,三次是船队遇到海寇掠夺和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一次是船队为苏门答刺国生擒;三次是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每次都说是得到了妈祖神灵的庇护而脱险。康熙年间,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多次承蒙妈祖襄助,才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这就是有名的“甘泉济师”的故事。自古以来,台湾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宗同祖,自汉代开始,台湾便以不同的名字出现在史书典籍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台湾和大陆虽隔海相望但却分政而治,期盼祖国早日统一成为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而妈祖信仰也成为了当今两岸大众宗教文化交流的纽带,为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人们带来了民族认同感。季羡林先生说:“应当承认,中国现在广义的文化已有很深的宗教成份,宗教手段已经成为安定团结的手段之一。”由此可见,妈祖信仰在维护祖国和平、安定团结的方面还是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的。此外妈祖还是可亲可敬、无私奉献、见义勇为的“忠臣义士”,从她的身上可以折射出普通善良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关于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大众宗教的社会功能,在文中已经做了如上概述。诚然,妈祖信仰表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上文所提及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元的,她必然会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作用。虽然宋元时期的航海业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当时的气象、造船等科技还是十分落后,正是这种落后的状态和人们期望出海“若履通衢”的愿望发生了冲突,妈祖信仰才应运而生,她协调了在科技落后的年代中海上行船所无法避免的灾难与人们渴望平安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用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补偿了人们的失衡心理。妈祖一生短暂,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著作,妈祖信仰是凭借着史书记载和人们口碑中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的,因此这些故事在妈祖文化研究领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故事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我们姑且不去追究这些故事的可信度,但就妈祖故事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上人们对妈祖的崇拜可以看出,妈祖信仰至今为止,仍然作为着一种大众宗教影响着社会的秩序、教化着无数信徒们,这种宗教的社会功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长按二维码加客服微信[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相关文章推荐:
海神妈祖与保生大帝
妈祖与嘉应、嘉佑
妈祖石
妈祖 湄洲妈祖祖庙 妈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