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cdqmw.net作者:cdqmw.net时间:2014-02-14 11:56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即是元宵节。是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隆重的、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因此有“闹元宵”之说。
元宵节源于汉代。至于元宵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道教尊奉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官神”。据说天官好乐而赐福,地官好人而赦罪,水官好灯而解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三官神”一同降到人间,赐福赦罪解厄,所以,人们张灯结彩迎接三官的到来,并在民间形成了“闹元宵”的习俗。并且,正月十五这天是一年之始第一个月圆之夜,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因此也是民间居家欢庆的日子。
如果说大年初一是春节的开始,那么,正月十五算是春节的结束了。而事实上,伴随着元宵节的阵阵鞭炮和摇曳闪烁的花灯,人们也用一次盛大的疯狂联欢告别春节,从此走出节日的慵懒与闲适,开始新一年的耕种劳作,拥抱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春天。
围绕着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元宵节形成了许多习俗,如转三桥、赏花灯、猜灯谜、迎紫姑、吃元宵等。人们通过这些风俗和仪式,一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二来也使元宵节更加有趣而富有意义。其中,“转三桥”曾是汉族地区流行的重要元宵节习俗之一。
转三桥又称走三桥,起源于宋代,到明清两朝依然十分盛行。参与“转三桥”活动的对象主要是被常年关在家中的青年妇女,在元宵节晚上被允许上街结游赏灯。何谓“三桥”?据嘉庆时《如皋县志》记载:“妇女相伴携游集贤里及泮池,曰‘走三桥’,谓文德、武定、集贤桥也。”由此可以看出,“解放”的妇女们在元宵节夜里所走的桥并非“逢桥即过”,而是对选择所走的桥非常有讲究,一般是寻得具有吉祥意义的桥。“走三桥”的妇女必须在月色中连续跨过三座桥梁,至半夜始归。清代顾铁卿《清嘉录》记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明代陆伸的《走三桥词》也记载道:“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描述的即是元宵夜妇女结伴而游走三桥只盼尽兴不思归的心情。
在《清嘉录》的记述中,也记载了“走三桥”的原因之一,即是“以却疾病”。有诗曰:“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三盅水。” 传说元宵节“走三桥”可以在一年内消除百病,因此“走三桥”亦称“走百病”、“游百病”、“度厄”等。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由此可知,“走三桥”有着驱病趋吉的美好祝愿。
赖大师温馨提示:“走三桥”除了驱百病的目的,也有祈子的用意。《重修扬州府志》记载的“儿童迎紫姑神,乞巧妇走三桥,祈嗣”,即是求子的佐证。
长按二维码加客服微信[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