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cdqmw.net作者:cdqmw.net时间:2014-10-21 22:39
寒露农事习俗
寒露时天气较冷,许多地区将出现寒霜等天气现象,按照寒露农事习俗在寒露时将加紧处理积累的作物,北方百姓则忙于播种。
寒露是我国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在古代节气预测中,“斗指甲为寒露,斯时露寒冷而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它是重要的农事节日,所以老百姓又称它为寒露节。
二十四节气中表现水汽凝结现象的节气有三个,白露、寒露和霜降。白露,仅指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开始有露水,“露凝而白”;寒露则指气温比白露更低,草木上的露水已渐有寒意。若把白露看做炎热向凉爽的过渡的话,那么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所以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说。到了霜降,水汽遇地面物体不再冷凝成露水,而是寒霜。
在老百姓眼中,露是天气转凉变冷的标志。寒露时节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麦苗、秋菜等作物的生长,白天温度高,作物积累养分多,晚上温度低,作物消耗养分少。但寒露节是秋收、秋种、秋管的重要时期,正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寒露的到来意味着许多农事需加紧进行,否则会影响到来年的丰收情况。由于地域不同,南北方农事各不相同。
按照北方地区寒露农事习俗老百姓正忙于播种小麦、采摘棉花、刨红薯等农活的收尾工作。根据“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晚种一天,少收一石”的农事经验,寒露种麦往往会全家人齐上阵。若家中劳力不够,则与四邻八舍几家搭伙,用几套耧具一起加紧小麦播种,播种完你家,播种他家,以加快小麦播种进度。有的人家觉着白天干活时间短,熬着夜把自家几亩地播上种,为小麦争取足够的生长期,保证来年有个好收成。
种上小麦后,还要加强小麦的田间管理。若寒露气温偏低,光照不足或地里营养欠缺影响小麦分蘖,需在小麦三叶期前适当追肥浇水,促进小麦分蘖,保证冬小麦有足够的根系在冬日存活;若麦田湿度过大亦不可行,需适当松土以控制小麦生长,防止小麦因生长过快不能安然过冬,影响开春生长。同时人们也做好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如查苗补苗、消灭黄弱苗等。
棉花怕霜冻。北方产棉地区寒露时节进入最后的棉花采摘时期。寒露农事习俗说“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只要天不下雨,棉农们就下地赶在霜前抓紧采摘棉花,以防棉花遭霜打质量降低,棉花减产。有的人家“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种麦、摘棉两不耽误。此外,红薯对霜冻也十分敏感,易因受冻出现薯块“硬心”现象,导致红薯减产,所以人们也多在寒露期间收获完毕。
“九月寒露天渐寒,整理土地莫消闲”。秋收过后,除播种小麦、采摘棉花、刨红薯外,还有翻地的农活要忙。除麦地、棉花地外,其他农田多闲置下来。此时温度在零度以上,土地没有冻结,易于使犁翻地,利用冬闲养养地。同时,翻地也可将埋于地下的越冬虫及虫卵晾到地表上,利用寒露以后温度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低的特点,将害虫及其虫卵冻死,减少来年庄稼的病虫害,正所谓“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
南方地区,进入寒露才算进入真正的秋季。此时适合种植油菜等耐寒作物;单季晚稻行将成熟,开始收割;双季晚稻则正处于灌浆期,需要间歇性灌水,以保持田间湿润。这一时期作物最怕“寒露风”的到来。江南一带有“人怕老来穷,禾伯寒露风”的说法。其实“寒露风”是寒露节出现的一种低温、干燥、风劲较强的冷空气,会使水稻灌浆受阻,空粒、黑粒增多,甚至出现“包颈穗”现象,降低结实率,或使稻株生长发育不良,导致水稻减产。人们可于“寒露风”来临前,采用施农家肥强壮株秆,加强田间灌溉,保持田间较高温度等方法,使水稻免受“寒露风”侵害。当然,抗风的灌水深度因时因地而异。若白天无阳光、风大或夜晚,灌水深些;白天有阳光就浅些,或仅保持湿润即可。风过后,须立即排水,避免沤黑禾根、造成株秆变软,降低抗风能力。
寒露节到来,人们的饮食起居也随着发生变化。此时易出现口舌干燥等秋燥现象,所以人们,尤其讲究寒露农事习俗的人家,多开始食用羊肉、牛肉、糯米、粳米等,有的甚至开始以火锅温补。俗话说“喝了白露水,蚊子肿了嘴。喝了寒露水,蚊子挺了腿。”意指寒露以后,蚊子已经很少,人们可以撤下蚊帐,不再经受蚊虫叮咬的烦恼,睡上安稳觉。但由于日常温度降低了不少,昼夜温差大,所以加强日常保暖也为生活的必需。
长按二维码加客服微信[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