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礼记》、《周礼》是西周以来三本关于礼的书,因此中国也称礼仪之邦。在《礼记》的月令记载,每年五月要给王进献黍,在礼制上属于蒸尝礼的范畴,所谓蒸尝就是将时令的和好的食品进献给祖宗、鬼神和君王。那么黍就是仲夏尝蒸之物了。按照《仪礼》的记载,吃法是饎,饎就是做成熟食,放在鼎中,加上水来煮,因为黍的颗粒很小,所以只能做成饼快或者蒸制。[1]
晋朝周处写有《风土记》一书,里边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就是说在仲夏端午这一天,煮鸭子和角黍吃,角黍就是粽子。黍的颗粒很小,又叫黍谷,不好单吃,所以要做成团块。说明至少晋朝,就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了。《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引用《尚书》中有葛伯仇饷一词[3],说商汤时期葛伯抢了农民的黍肉饷,还把农民杀了。所谓黍肉饷就是黍做成的熟食,也就是角黍的前身。所以食用粽子的习俗应该非常古老,从尧舜时代就已经相对存在,殷商时也很广泛。这大概是目前我们知道最早的关于吃粽子的习俗了。
为什么要在端午吃角黍,不吃别的,是古人出于对自然节气和人体关系的认识。古人认为,仲夏端午自然气息不利于人的身体,特别伤肺,而黍主肺,因此食黍可以安肺,当然食黍过量也会引起肺阴,产生毛病。[4],因此仲夏要“祭先肺”,君主行尝黍礼(《礼记·月令》[5])。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6]记载是夏至节日食粽,以新竹为筒蒸粽,则与古今都不同,说明当时民间吃粽子时间上有差别。当时吃的粽子相当于用竹筒蒸熟的黍饭。
[1]《仪礼》卷十五特牲馈食礼,中华书局,1998年,217页。又见《周礼·天官·宫人》、《诗经·大雅?泂酌》等。
[2](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6页。
[3]《尚书》卷四《商书·仲虺之诰》,中华书局,1998年,22页。
[4](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汉魏六朝文》淳于意对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19页。
[5]《礼记》卷五,中华书局,1998年,56页。
[6](梁)宗懔:《荆楚岁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