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切莫贴倒“福”字
新春佳节快到了,中国人都习惯除夕这天在大门两边贴上一副对联,然后在门楣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这样做一是增加喜庆气氛,二是求一个好兆头,希望来年一家人出入平安、家庭幸福、事事如意!
这种习俗源于何时何代已经无从稽考,民间流传着两种传闻:
一说贴春联之风是始于五代。话说在公元964年的时候,后蜀主孟昶先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但嫌他写得不够工整,自己就亲自动手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两句。从此,原来过年的桃符便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
另一说春联是始于明代。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朱元璋还亲自为大臣们御书春联。他赐给徐达的春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春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由于皇帝的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们的喜爱,贴春联之风便一直沿习了下来,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
新年贴福字的传闻也有两说:
一说民间贴福字之风,是始于姜太公封神的时候。当时各路神仙分封完毕,姜太公那丑陋粗俗的妻子也伸手来讨封。姜太公无奈,怕这个枕边风吹得无日安宁,只得把她封为“穷神”。并且明令,日后凡是家中贴了“福”字的不能进去。老百姓们不怕死,最怕穷,于是家家户户赶紧贴上“福”字,希望把“穷神”距在千里之外。
另一传闻据说是始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计划对不服新朝的元朝旧臣暗下杀机,想利用贴“福”字作为试金石,下令皇城内外的百姓家,一律须在大门上贴上福字。凡是不贴福字的,说明其家暗自对抗朝庭政令,都是元朝余孽,逮捕后全部诛杀。马皇后知悉了这件事,为了阻止一场杀戮,暗令全城家家户户在天亮之前全部贴上“福”字,从而避免了一场血腥大屠杀。
至于“福”字倒过来贴,传说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朱元璋想借贴不贴福字作为杀人的籍口,不少目不识丁的老百姓,竟然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早上,皇帝派人全城查察,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却有不少家庭把福字贴倒了。皇帝想借题发挥,命令把那些老百姓满门抄斩。马皇后于心不忍,情急智生,对朱元璋说:“皇上是百姓的福神,百姓知道皇上今日来访,把福字倒贴,是‘福到门来’的意思!”皇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从此,很多人便将福字倒贴起来,据说一是求吉利,二是为了纪念马皇后。
另一个传闻,是源于清代恭亲王府。话说有一年的除夕,王府大管家照例写下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命人贴于王府的大门上。谁料那个家丁不识字,竟然将福字的头朝下贴上。恭亲王十分生气,欲惩诫那个家丁。大管家能言善辩,慌忙跪下说:“奴才听一位高人说过,把福字倒贴在大门上,暗寓‘福到门来’,是大吉大利之兆啊!”恭亲王听后心想:“怪不得过往的路人指指点点,都说我恭亲王府福到(倒)了,想不到这狗奴才,还懂得使这一招。妙、妙、妙!哈哈哈!”这件事传到了民间,百姓们从此纷纷效法起来。
传闻不管是不是真实,把福字倒贴都是错在贴者目不识丁。现在有很多人刻意把福字倒贴,这就有欠思虑了。试想一想,如果把福字倒贴叫做福到,那么同理,把财字倒贴就应该叫做财到,丁字倒贴就应该叫做丁到,贵字寿字倒贴就应该叫做贵到寿到,这样财丁贵寿齐到门庭,岂不美哉?为什么不把财丁贵寿也一并倒过来贴满屋内屋外呢?
从易学的角度说,把福字倒贴,预示出一种凶象,暗示有“倒贴”和“倒福”的两重寓意。做生意最忌“倒贴”,亏本的买卖谁愿干?其他的人亦怕“倒福”,谁愿意把福气倒出门去?
“福”字为示部首,《说文解字》解释:“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示字配上一口田,意思有人口有田地才是“福”。口为人丁,田是物产,把福字倒着贴,乃示人以破财伤丁之象。况且,“倒”与“到”是两个不同的字,音义都不同,把“福”倒着贴,“福”不仅不会“到”,还会白白被“倒”掉。
从风水学的角度说,把福字倒贴在哪个方位,相应的人物或者部位就会有灾厄。比如把福字倒贴在西北方,暗寓父亲,或是宅主的头部、肺气管、呼吸道、筋骨等系统有不利;倒贴在西南方,暗寓母亲,或是宅主的脾胃、皮肤等系统有不利;倒贴在正东方,暗寓长男,或是宅主的手足、肝胆等系统有不利等等。
汉字是象形文字,不能倒着使用,只有田、口、申等几个汉字倒过来使用,而没有改变原来的意义,其它绝大部分的汉字都不能倒转使用。一位姓田的朋友深知个中三昧,就经常找笔者打赌,总是说:“若是谁输了就把姓倒过来写!”这一招真绝,笔者小姓区,一输就是“凶”了,哈哈!问你怕不?
其实“福”字也是同一个道理,绝对不能倒转。不同的是“福”字改变字头的方向,并没有“区”字的改变显示得那么直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