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cdqmw.net作者:cdqmw.net时间:2015-06-27 10:04
五次人口普查后,穿青族戴上的还是“未识别民族”的帽子。这个民族究竟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对一些穿青人很重要;对另一些穿青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对应的民族代码,他们难以办身份证,无法落户,无法买房,无法乘飞机……这个闻所未闻的民族称谓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56个民族里并没有穿青族这个成员。
50年前的定性
“在外面我很少跟人提起自己的民族,因为那听起来像是个神话。”在贵州省织金县城的一家小饭馆里,一位容貌秀丽的姑娘面色尴尬地对笔者说。这位姑娘叫李芊墨,是一家网络公司负责人,现居上海。
这里是李芊墨已经逝世的父亲李发荣的故乡。她正在尝试以织金县为探索源头,去揭开56个民族之外的另一个群体——穿青族的谜团。
这一切要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说起。1953年,中国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工作。在这次普查中,全国各地上报的少数民族名称多达400余种,其中贵州省就有80多种,穿青族正是其中之一。
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上的一份材料提到了当年的普查情况:“这400多个名称中,有的是同一民族的不同自称或他称,有的是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分支的名称,有的是以居住地区的地名为族称,有的是不同的汉语译音。”两年后,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在贵州组建了一支工作组,开始进行实地调查,判断穿青人是明朝初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内进入黔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移民,并最终认定:穿青人是汉人而不是少数民族。基于民族团结的初衷,国家允许穿青人在个人资料中填写“青”这一带有少数民族色彩的民族成分。然而,1950年代的结论一直不被穿青人认同。
民间的自我识别
1981年,贵州省政府开展全省未定民族的识别工作,开始对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进行第二次调查。1985年的《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调查报告》中,当地工作组提出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观点:穿青人是以贵州土著民族为主,并在漫长历史中与外籍迁入人口融合而生的一个少数民族。报告的结论是——“穿青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不是汉族”。这个观点至今被众多穿青精英人士所认同。
这份报告被有关人员带到北京汇报,但报告最终未获批准。从此之后,贵州省内再未对穿青人的民族成分进行政府层面的识别工作。但在民间,穿青人呼吁国家承认其为少数民族的声音却并未断绝。
1985年,中国开始逐渐实施身份证制度。次年4月,为了维护民族安定团结,贵州省下发文件,明确指示在当地的穿青、蔡家等人群的民族成分问题“没有明确解决之前,先维持现状,即:凡已经按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然怎么填写”。
文化痕迹
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后,我国正式确认了56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至于穿青族,仍旧被列为“其他未识别民族”。虽然国家没有承认“穿青族”是少数民族,但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在全国约73万未识别民族人口中,穿青人的数量多达约67万。
李芊墨每年回故乡总是随身挂着一部相机,记录到穿青人的文化痕迹。但结果让她惊讶——即便在穿青人数量超过20万的织金县,她甚至连一件穿青人的传统服装都未曾见过。
李芊墨近几年来对穿青人的认知,几乎全部来自于几年前偶然在织金县找到的一本书——《穿青人历史与文化》。这本书向她讲述了穿青人独一无二的图腾——猴;崇奉一种被称为“五显”的神祗;饮食上“天上不吃雕、鸽、雁,地上不吃牛、马、犬”,妇女有“三节袖两节衣”、“三把头”之类的独特服饰发型;还有种种异于外族的节日、婚姻、丧葬习俗……
这本书的主编——陈宏枢正是穿青人,李芊墨这次回乡幸运地见到了他。
在陈宏枢家里,李芊墨终于见到了穿青女性的独特服饰——整套青黑色为底,在领子、袖口、裙摆等处绣着五颜六色图纹的宽大长袍。李芊墨试穿了这套服装,她请人用相机从各个角度拍下了全新的自己。服装是陈宏枢数年前专门托人定做的,但绝大多数时候都被摆在衣柜的最底层。陈宏枢说,类似的服装在整个织金县都踪影难寻。
李芊墨在织金县另一位老人的破旧屋子里,再次见到了穿青文化的另一抹痕迹——三把外形类似二胡的陈旧乐器——一种穿青人在碰到红白喜事时必不可少的乐器。这种乐器现在也很少见了。
李芊墨认为,穿青人的文化痕迹似乎正在全方位退去,这让她十分不安。在贵州的日子里,她每晚都呆在宾馆整理旅途中记录到的图文音像资料,她打算把这些资料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们浏览。
迁移中的尴尬
现在,即便年轻一辈早在互联网上创建了专门的穿青人论坛,但在那些关于民族成分的热烈讨论中,大多是对已有资料的不断重复。由陈宏枢编撰的《穿青人历史与文化》几乎是当地唯一关于穿青人的书籍。但这本七年前只印了2000本的书末尾印有“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从未公开发行。
由于国家的民族代码标准中没有“穿青人”一项,当穿青人离开贵州到外省求学、工作时,他们往往会因为找不到对应的民族代码,而遭遇到难以办理身份证、户口迁徙之类的困扰。
退休教师李辉回忆说,大约在2003年前后,国家在针对穿青人民族成分的填法时提出过统一填写“汉族”的意见,但这一度在穿青人中激起了不小的反对情绪。事后,贵州省民委联合省公安厅将此情况上报了上级有关部门。2003年8月28日,公安部下发了文件,批复意见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你省革家人、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革家人’、‘穿青人’。”
这一政策“过渡”得并不好——李辉在换二代身份证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原本的“穿青人”变成了“汉”。在他之前,李芊墨也因相似原因,变成了汉族。
目前在北京工作的穿青人郭翰超曾到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进行了交流。根据郭翰超的讲述,国家当前对穿青人民族问题的解决态度是,“总体思路是不着急,要维护社会稳定,稳妥地采用各方都能接受的办法加以解决”。具体而言,就是在不突破现有55个少数民族界限的框架内,基本原则是将穿青人“归并为相似的少数民族”。但郭翰超从政策法规司了解到,目前国家民委正在各地开展调研,并建议第三代居民身份证不出现民族成分。如果这一建议最终得以实施,穿青人今后办理第三代居民身份证时,将不再为民族成分无法确认而费尽周折。
民族身份带给穿青人的不只是迁徙上的麻烦。2005年,李芊墨和多位女性网络写手出版了两本情感类书籍。新书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时,当出版人介绍了李芊墨的“穿青人”身份后,不少人眼中满是怀疑,“他们以为这是策划出来的噱头”。
“我不怪外界的不理解,因为我也对自己的民族一所无知,就像语言障碍者一样,说完一句‘我是穿青人’,便没了下文。”李芊墨说。
长按二维码加客服微信[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相关文章推荐:
穿青族属于什么民族?
穿青人是什么民族?穿青族服饰风俗及人口分布
中国第57个民族穿青族(图)
佳作欣赏:穿青族的大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