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cdqmw.net作者:cdqmw.net时间:2014-12-08 11:54
撒拉族--简 介
撒拉族,有人口87697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此外,在青海省西宁市和其他州县以及甘肃省夏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
撒拉族聚居区位于青海省东部的黄河沿岸,这里气候温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适于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长。“循化椒”是驰名的土特产。"循椒"颗粒丰满,颜色鲜红,香味浓郁,是调味的佳品。"循辣"具有肉厚、油多、籽少、味香和耐贮存等特点,吃一口香辣满嘴,令人食欲大增。
撒拉族善于从事商业、园艺、采伐、制革等。在湍急黄河激流上扳筏,尤为撒拉人的一手绝技。
撒拉族的园艺业比较发达,户户擅长园艺,家家辟有果园。走进撒拉族村庄;就像走进百果园:桃、梨、杏、苹果、樱桃、枣子、葡萄、核桃……应有尽有。每当春风暖树,桃花粉、梨花白、樱花艳、杏花红、枣花香;葡萄抽出枝枝新藤,苹果枝头冒出朵朵花苞;家家燕喜,处处蜂忙,身临其间,恍加传说中的仙境……
到了金秋时节,站在高大茁壮、果实累累的核桃树下,男女老少用满山的笑声在扑打着核桃。撒拉村庄的核桃真好!壳薄、油多、肉脆、味道香,经济价值高,营养价值更高。更奇特的是:孟达山区撒拉村有一棵露仁核桃树,为核桃树中独一尤二的珍奇品种,果实成熟时无硬壳,只穿着一层薄薄的仁衣,用指尖一点即破。
撒拉族--历 史
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唐代时住在中国境内,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由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在循化地区。在他们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周围的汉、藏、回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本民族自称为“撒拉尔”。汉文史籍称他们为“撒刺儿”、“沙喇族”、“撒拉回”等,是其自称的不同音译。撒拉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他们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努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撒拉族--礼 仪
撒拉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彼此之间,要互道“色兰”(安宁的意思)问安。
人们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男女见面,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到撒拉族家中作客,首先须向主人问好,之后方能入座,主人为客人沏茶。客人要将茶碗端起,吃馒头时,要掰碎送进嘴里,切忌狼吞虎咽。主人须殷勤待客。
撒拉族十分敬重“舅亲”,认为“铁出炉家,人出舅家”。撒拉族男孩到七八岁时,便要接受“割礼”。女孩到八九岁时,就要戴上“盖头”,以示进入成年。完成这两项仪式之后,成年男女便要担负起宗教义务。与此同时,家长们都开始为自己的子女物色对象。到十五六岁时,便都结婚成亲,生儿育女。
撒拉族--节 庆
撒拉人信奉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在民间,婚丧嫁娶都要炸油香、煮麦仁饭,其间凡参与炸油香、煮麦仁饭的妇女必须要“乎斯里”(即沐浴过),未经沐浴或经期妇女,不允许参与这项工作,也不允许到油锅附近去。
撒拉族--婚 俗
撒拉族的婚礼全在隆冬举行。除了这时节农活少,人手闲、粮油足、肉类肥而又好储藏外,主要还是人员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陆续返家。
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仪式开始,先由女方的长辈在庭院里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再进上房,由已婚的至亲陪伴,面对阿訇坐在炕上的木凳上。岳丈问新郎:“我女儿已许配给你了?”新郎点头允认,然后阿訇起诵“尼卡亥”(证婚赞词),把盘中的红枣、核桃分撒给室内外的观众,婚姻算正式准认。
阿娜出嫁这天,至亲好友,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幼纷纷赶来,坐在新娘身旁,一边看长辈给新娘梳妆打扮,一边专心致志倾听阿娜哭唱“撒赫稀”。
到掌灯时分,梳妆好了的新娘,由至亲长辈二人搀扶,哭唱着缓缓退出大门,在门前的场院里绕走三匝,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生根发芽,然后登上新郎家送来迎亲的骡马,带上面纱,由至亲中已婚的两名妇女陪伴,其它亲朋簇拥,浩浩荡荡径奔婆家。这时,女方村里早先嫁到男方村庄的妇女们,端着一盘盘香喷喷的“比里买亥”(油拌的面食),在村外的道旁热情迎接,并通风报信,密告本村“挤门”的情况,使送亲者有个精神准备。
新娘就餐前,由至亲长辈作一番美好的祝福,然后用筷子揭开新娘的面纱,撒拉语叫“巴西阿什”。这双象征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费收回。餐毕,新郎家的妯娌们端一盆净水,前来向新娘索取喜钱。她们用筷子或手搅动盆里的水,让新娘把铜板丢在水中,象征婆家清白似水,愿新娘深扎根,结硕果。撒拉语称此为“盖吉尔桥依”。
这时,年轻人纷纷起来,把新郎的父亲、哥哥、阿舅捉起来,满脸涂上锅灰,头戴破草帽,眼挂空心萝卜镜,用木棒抬起,或让骑牦牛转圈,热闹非凡,直到讨得一笔可观的喜钱方才罢休。接着就表演“骆驼戏”、“宴席曲”。
撒拉族--服 饰
撒拉族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略为宽短,长衣较为狭窄。冬天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织稿子,脚着布鞋或用牛皮制成的“洛提”(撒拉语,是一种用牛皮制成的鞋,里面装草取暖)。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带长串耳环、戒指、手揭、串珠等首饰。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妇女普遍戴“盖头”。
撒拉族--饮 食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典型食品:比利买海,又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撒拉族--建 筑
典型的撒拉族民居,夯土打的院墙保留着中亚西亚风格,房屋土木结构,但坐北朝南的正房又融入汉族庭院建筑风格,房檐门窗大都是精美细巧的雕花,刷一层清漆显得素朴美观。院内栽着瓜果和辣椒,而窗檐下挂着好几串火红的干辣椒,撒拉人家的庭院格外明艳生动。
撒拉族--禁 忌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到撒拉族做客,必须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饮时避免提及猪肉等词汇。进餐时,忌讳随便拨弄盘中的食物,不要随意靠近锅灶。如果吃抓饭,食前要洗手。
撒拉族--宗 教
撒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十分虔诚。当撒拉族光民从中亚远途东迁的时候,他们是贴心带着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古兰经》。跨越千山万水到达循化的。现在这部《古兰经》仍完好地保存在循化县街子清真大寺中。撒拉族人民严格地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兰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此外,在他们的社会生活、文化活动、风俗习惯中也处处体现着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居住方面,每一产人家自成院落,称为"庄廓"。它山堂屋、灶房、客房、圈房四部分组成:堂屋在正中,灶房和客房分设两旁,圈房建在院落的东南或西南角。撒拉人家在堂屋的正中墙壁上挂着用阿拉伯文书写的伊斯兰教经文中堂,以表示虔诚的敬仰。
长按二维码加客服微信[公众号:瓷都取名网]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