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习俗1龙舟竞渡
据说是屈原投江之后,乡民想寻找屈原的尸体,于是造舟在江上打捞,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也是端午节习俗了。
端午节习俗2包粽子
传说是乡民为了避免鱼虾吃食屈原的尸体,而将竹叶包着糯米饭投入江中,以保持屈原尸体的完整,到了后来就演变成吃粽子的端午节习俗了。
端午节习俗3挂蒲艾
古时候人们在自家的门口挂上艾草、菖蒲的目的是为了驱毒避邪,因为艾草和菖蒲都是传统袚鬼驱邪圣物。
端午节习俗4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亦是一种药物,将它调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黄酒。据说雄黄酒可消除疫病,但不可多喝,至于儿童无法喝酒,则可用手沾酒在额头上写一「王」字,一样有驱毒的功能。
端午节习俗6立蛋
据说端午节阳气最重,可使鸡蛋直立,只要能直立鸡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阳气,会得到一年的好运。有些地方亦有把煮熟的热鸡蛋放在小孩子的肚皮上滚来滚去,然后剥去蛋壳给小孩子吃的端午节习俗,据说这样做日后小孩子就不会肚子痛。